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4|回复: 10

我们为什么要看《The Road》

[复制链接]
Lemonfx 发表于 2010-8-5 14: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emonfx 于 2010-8-5 14:43 编辑

最近冯导的纪实灾难片上映,朋友约我去看,我下意识的排斥:“为什么要看?”
朋友想了想说:“大概是对比之下可以增加幸福感吧。。”
囧。。于是我拒绝:“最近已经够灰暗了,再看这种片子只会使我更灰暗。。”


可是今天,我准备去看《The Road》。
这部电影有无数好评,也有无数争议——但争议的并非电影本身,更有不少如我这般害怕被shock的人压根不敢去看。
我是好几年前看过原著小说,虽然记性不好,那些情节,或者应该说那一路的焦灼,很难遗忘。


绝望,大概是影评里看到最多的词。
不同于《后天》、《2012》这类的灾难片,《The Road》中,地球没有被拯救。在绝望的路上,走到电影结尾,也没有看到所谓的解决之道。
于是很多人在影评里争论:为什么要坚持活下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求生就可以恶吗?到了末日还有必要坚持什么善?…………继而争论到素食主义、物种分等之类,上升到哲学、宗教领域。


有偏激的人说:“父母爱儿子,保护儿子天经地义,只要是正常人都能做到,哪怕是在极端环境下甘愿舍弃自己为子女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相信很多有孩子的都会有这样的感情。”
“影片所宣扬的正面价值始终在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情感之内,不过是为生存为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已,却处处强调自己是好人,显得影片所宣扬的善很假很无力。”

这句话刺痛了我,我突然很想知道Viggo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接拍这部电影、他怎么看待这部电影?
我搜了一些相关新闻和访谈,资料不多,但足以令我释然。


还没有身为父母的人,也许不太会去想:为什么父母爱子女是天经地义?
前阵子我刚好有问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什么这个小东西一出世,就能理所当然的享有父母全部的爱?”
这位父亲说:“因为这是一个物种得以延续的必须条件吧。”

囧。。这是理性的回答,但一位妈妈感性的回答更能说明问题:
“因为孩子是我们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与希望。”


Viggo饰演的父亲,在艰难的末世为了保护儿子而坚持前行,确实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情感。
但是影片所强调的,并非“自己是好人”或“做个好人”这样的主题。

保护孩子,是保护我们毫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与希望。
影片强调的是:任何时候,我们也绝不放弃去爱、去希望。


因为猜测了他的主旨,我终于敢于去看这部电影。
看看他是怎么演绎的,看看他还想传达什么。
大不了痛哭一场,但是不会灰暗。
 楼主| Lemonfx 发表于 2010-8-5 15: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处:  http://i.mtime.com/176879/blog/1345024/
(不知此feeling是否是咱们论坛的feeling?)


[翻译练习]再踏征途——《首映》杂志《末日危途》专访 feeling 发布于: 2008-07-27 14:03

作者:Gerard Delorme

译者:无痕

校对:feeling

翻译说明:
这是今年5月份法语版Premiere 关于The Road的专访。
原文为法文,中文初稿由无痕依据日文译本译出,而后feeling又根据英文译本进行了校对,谢谢小M又依据法文版对个别语句进行了校对。由于基本是二手翻译,与原文恐有一定出入(汗)。

原文见此贴:http://www.mtime.com/my/702366/blog/1152259/


悲哀一日:晴天。约翰·希尔寇特(John Hillcoat)很放松,不过他非常诙谐地讽刺了这个厄运。对于他以及《末日危途》(The Road)这部电影的拍摄而言,这个早春的耀眼阳光是种威胁,因为拍摄需要的是阴天——和现在的天气正好相反。

影片改编自考麦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在末日世界中,一位父亲和他儿子的漫长旅行。在小说中,气候持续恶化,这对只模糊地以“男人”与“少年”来称呼的父子,为了也许能有更好的天气让他们得以生存,徒步朝海岸前行。如同角色要逃离寒冷的冬天,约翰·希尔寇特则是要逃离春天才行。

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成长的导演希尔寇特,事业起步是在他的祖国澳大利亚,开始他是拍摄音乐录影带,特别是帮多年至交的Nick Cave拍摄。他拍摄于1990年的第一部长片《Ghosts …of the Civil Dead》,至今仍拥有有史以来最猛的监狱电影的声誉。在经历了被人遗忘的,拍摄于1996年,由Tcheky Karyo主演的《To Have and to Hold》之后,2005年希尔寇特因盖·皮尔斯(Guy Pearce)、雷·温斯顿(Ray Winstone)、约翰·赫特(John Hurt)和艾米莉·沃森(Emily Watson)合演的《关键协议》(The Proposition)而再度声名大噪。这是部一流电影,不过没有在法国上映。

《末日危途》是他的第一部美国电影。这部电影得以迅速开拍,归功于小说作者考麦克·麦卡锡的声誉(这位作者已经有其它作品被搬上银幕,如比利·鲍伯·松顿(Billy Bob Thornton)执导的《脱缰野马》(All the Pretty Horses)和科恩兄弟(The Coen Brothers)执导的《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an))。希尔寇特很久以前就是这位作者的书迷,他的《关键协议》就受到麦卡锡的小说《血色子午线》(Blood Meridian)非常大的影响。《末日危途》2006年在美国出版之前,希尔寇特就已经读了一篇评论,并为之着迷:“我非常喜欢麦卡锡笔下的极端世界。环境和景色都是很重要的角色。差别也许在于《末日危途》更多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担任编剧的Joe Penhall马上执笔,希尔寇特也为筹措资金而奔走,拍摄计划得以顺利达成。


荒废的风景
在原作之中,对于惨剧发生的原因并没有特别描述(只有几行描写到火球和刺目强光的记忆)。导演决定忽略一切对于故事背景的说明,留给观众猜测的可能:核战、工业事故、自然灾害,或者是所有一切同时而至。

结果就是地球行将毁灭。无论是能源还是动植物都在慢慢消失。存活下来的人们,只能靠着剩下来还没荒芜的土地上残存的食物来延续生命。

布景是这部电影中很重要的要素,所以约翰·希尔寇特竭尽所能使用现实中能接近所需的风景。布景设计Chris Kennedy走访了宾夕法尼亚、俄亥俄、路易斯安那、华盛顿与俄勒冈,到处去寻找毁坏的旷野、垂死的树木、遗弃的道路和荒废的空屋。导演解释说:“排除一切生命存在的迹象,我们要一个除去塑料碎片之外,近乎单色的世界。”他又说,“但这是一个被粉尘与残骸污染的有毒世界。我们想要让这个世界保有一些抒情面,并尽可能的自然并深入人心。”

我们是在匹兹堡郊外进行拍摄。因为产业化的衰退而成为受害者的大部分居民,在1980年代抛弃了这个城镇,现在这里三分之二都是无人居住的空屋。我们在这里拍摄男人找到旧日家园的镜头。今天早上的进度是拍摄少年(柯蒂·斯密特·麦菲 Kodi SmitMcPhee)相信他看到了同龄人,而后开始追逐,直到他父亲抓住他,告诉他他是在做梦。

整个背景利用本来就有的东西。每次要进行新的拍摄时,制作人员就用卡车到处撒上一层人工粉尘。电影开始拍摄时是在三月,那时天气很冷,下雨又下雪,正是拍这部电影的好时机。但是到现在这拍摄的第28天(50天的拍摄),春天的天气预示着越来越多的困难。演员们必须演出很冷的样子(后期制作也许要再加上呼吸时吐出的白色雾气才行),他们发觉穿着一层层的厚衣服越来越不舒服。最糟糕的是,树木开始长出了新芽。

声音效果和视觉效果同样重要。春鸟的叽叽喳喳、列车的声音、警笛对于这个没有生命的废墟,都是种干扰。曾参与拍摄西恩·潘(Sean Penn)的《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面临过同样困扰的录音师采用单向麦克风克服了这个问题。为增加气氛,希尔寇特后来又加上了被其形容为“痛苦大地之呻吟”的风声。

音乐的部份则为极简抽象风格(Minimalist)。导演明确表示:“近乎没有背景音乐。”音乐段落非常罕见,并采用对位法(contrapuntal)。现在是由《关键协议》中的Nick Cave和Warren Ellis担任电影配乐。

摄影师Javier Aguirresarobe正在调整少年透过屋子窗户看见另一个小孩的镜头。不过因为阳光下街道上有柯蒂影子的干扰,所以场景移到了10公尺外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希尔寇特的时间只够拍两次,他懊悔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补拍。



超时限英雄
一位流浪汉往街这边摄影队的方向走过来。身上破烂的衣服看起来像是连续穿了半年以上,他和这个地区少数留下来的居民格格不入。这是维戈·莫藤森(Viggo Mortensen),他已经准备好开拍。虽然衣服是道具,但是脏兮兮的头发、胡子,还有消瘦憔悴的样子都属于他本人。在接受这个角色之前,他才刚结束过去两年没停过工的日子,正打算好好休息一阵子。他已经安排了一系列的摄影作品展,但是当他读了希尔寇特给他的《末日危途》的剧本后,他就明白自己无法拒绝这个角色。而且看到了积极面,“我正好符合这个角色的特质,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接下来就只需留胡子而已了。

为了要更接近所要求的精神状态,维戈听特定的音乐、读特定的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像是阅读了叔本华所写的以怜悯同情为主题的作品。他甚至去和各式各样的流浪汉交谈:“有些很平静,有些很好斗,有些很迷惑。”但大家都有个共通点,“重要的是都在想着要继续前进。”

维戈很喜欢原作,但他认为电影可以有更深入的视觉范围(visual dimension)。“虽然不能说电影会超越小说,但也许电影会更接近极致,能带给观众更多的冲击。除了揭示角色和他们的感情,不会有其他。虽然有许多很壮观的画面,但是看起来不会很愉悦。”

维戈会接演这个角色的一个理由就是其怜悯的观念。“即使在极为艰困的状况下,人也会有怜悯之心。不过在重重压力下,他们也可能忘记了同情。然而不可能有人比书中登场人物背负更多的紧张压力了:他们将死于饥饿与绝望。”

由于他演的角色有孩子要保护,所以他一直心怀戒备,怀疑他们遇到的所有人。当摄影机停止转动时,维戈就像是脱离了社会的隐居者。他经常慷慨大方、不加选择的给予。对于他是好的东西,那对其他人也是好的。于是整个工作团队都得益于他的巧克力瘾,每天放满巧克力的袋子都能鼓舞工作人员。他自己偏爱一种特别口味,混合了培根和牛奶的巧克力。

他也将自己的摄影集、诗集、CD(自己弹奏钢琴),还有在东欧旅行时收集来的书当成礼物分发给大家。

到了下午,如天气预报所言,太阳消失了。希尔寇特能够拍摄少数的争执镜头了,即父亲要阻止儿子追逐幽灵般的少年。每次重拍,两位演员都持续展现出同样的强烈情感。这个镜头这天下午将以同样的强度和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



天才少年
柯蒂非常棒。他已经11岁,比小说中的少年大了3岁。这个角色分别在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进行了多次试镜。但真正的8岁小孩还是太小了,希尔寇特认为从他们之中不可能选出能表达出这么复杂情感的孩子。在得到麦卡锡的同意后,导演扩大寻找范围,终于找到了柯蒂。这位年轻的澳大利亚少年与维戈之间产生了惊人的互动效应。维戈似乎不太知道该如何描述柯蒂的直觉与才智是如何创意又出色地发挥在演技上的。希尔寇特同样欣喜,确信柯蒂是目前为止他合作过的演员当中的最优秀之一。这部电影有许多地方要归功于他。

等待的同时,与好天气的战斗在继续。一天结束时,工作人员收到了后半程的日程表。看起来已经没有在圣海伦火山(Mount St Helens)的拍摄镜头了。很可惜没有枯木的镜头了。

在化妆专用的拖车后,维戈朝这边摆摆手。他幽暗的眼窝中,蓝眼睛闪耀着愈发热情的光芒。

-END-
都灵 发表于 2010-8-5 17: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死,此feeling当然是彼feeling了。
feeling 发表于 2010-8-5 20: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此feeling是否是咱们论坛的feeling?

是我是我就是我


没有时间完整阅读全文,草草看见几句:影片所宣扬的正面价值始终在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情感之内,不过是为生存为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已,却处处强调自己是好人,显得影片所宣扬的善很假很无力
第一句我还能认同,但后面是歪到哪里去了??难道普通人就不是好人吗?
对这种评论我只能说:有的人自己不善良也就算了,却还把别人的善良当成是假的……
 楼主| Lemonfx 发表于 2010-8-5 21: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啊,膜拜一下,居然真是同一个feeling~~你的好几篇日志都是我没找到的电影。。

这位仁兄的意思是普通人的东西就不值当拿到电影里来宣扬啦。。男人的思维模式和女人不一样,不必理他^^
 楼主| Lemonfx 发表于 2010-8-8 17: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Road>: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Eh4ozMbGdA/

高清幕后: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zu9PiDY9Rk/
(V叔相当相当帅~~)


我记得原著是当恐怖小说看的,但电影显然不是恐怖电影——好吧当中当然也有提心吊胆草木皆兵,
但总的氛围并不恐怖。也许是因为V叔说“I'm right here”。
影片开头那一段梦境里的回忆,色彩绚烂之极,我忍不住连看两遍才继续往下看。
V叔说的对,电影让人印象更深刻。且不论这部电影是否超越了小说,毫无疑问的是电影更着重的宣扬了希望的所在。

于是我看完以后就对影评里的那一堆争议迷惑了。。虽然老V扮演的父亲一路上也想过放弃,也对人冷酷过,
但他一直到生命的终结还是对儿子说:继续向南走。找个好人为伴。
我自然是哭得一塌糊涂,但是哪里很绝望了?电影并不绝望。

只有感动。
老V每一次从梦境中醒来时的表情,老V洗澡时消瘦得突出的背脊,老V在小时侯住过的旧房子里摆好沙发靠垫坐在阴影里,老V发现食品宝库和儿子享受晚餐时抽烟的样子,老V叫“My boy”,在最后的黑夜里流下眼泪……啊,我只有用嚎啕来表示我的敬意了。。。

If I were God...
I would've made the world just so...
and no different.
And so I have you.
...I have you.

让我擦干眼泪最后说一句:
老V你真厉害!太TMD帅了!
自由落体 发表于 2010-8-9 19: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了碟子还一直没看……破机器时好时坏 经常不读盘= =|||
不过书看了好几遍了 非常非常期待啊
wupoxiaoxi 发表于 2010-8-12 21: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买的原文书,小小的放在包里,花了大概两个礼拜时间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的。
开篇头几页看得后背发冷,毛骨悚然的,又压抑又绝望的氛围。可是一直看到最后,却是非常非常温暖的感觉。也是看到最后才理解v在记者会上一再说的, at the core of the story, it's all about love。它和任何一部描写爱的小说是一样的,只是借用了一个极端的环境,让爱表现得更加纯粹。
其实唐山大地震也有点相似的感觉,当面对一个非常极端的环境,一个个体无力去扭转和改变的境况,人性中美好和坚韧的一面,爱和由爱而生的希望可以发出怎样的光芒。
总菊不引进啊啊啊啊 打滚 想在大屏幕上看老v演那个爹呢T T
谈笑间 发表于 2010-8-12 22: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是巧合,今天我才看了这部片子。
不得不承认,维果很会接片子。
他大概是那种很喜欢有深度有内容的片子的人,——这肯定与他个人的阅历和文化修养有关系。
看到一个父亲在那样的末日里小心的呵护着儿子,教导他坚强生活的同时维护他对人性善的渴求,是一种温暖的心情,那感觉就像是父子两人饥饿和绝望中跋涉而最终发现食品仓库的那一瞬间。
温暖的烛光,丰富的食物,还有一盆洗澡水。

还记得影片中的妻子在走向黑暗的时候对丈夫说:我要的不仅仅是活着。

人为何而活着?该怎样活着?

末日的路途中,还有最后一点善的火种,存在人们的心中。
kaede921 发表于 2010-8-13 15: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確實在看The Road的書時,真的會有些陰鬱感
沒辦法一本好書便會直直的影響到情緒
Se71n 发表于 2010-9-21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Road 我还没看过,谢谢推荐。后天 世界末日之类的看过了,不知道The Road的剧情会不会更加丰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白树开花同人论坛

GMT+8, 2024-12-22 23:35 , Processed in 0.1161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